值得一提的是,个人风格不仅仅是文字的字体风格而已,还包括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用墨、用sè和章法结构等等细节。
反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,执笔方法、行笔速度、落笔轻重,以及笔锋转折节奏等。
都有不同的方法和习惯。
甚至连盖印的时候,盖在题款的前面,还是后面,或者左边、右边,甚至隔了多少寸的距离,这些都很有讲头。
另外还有一些人,喜欢把印文钤盖在开卷右上位置,这叫引首章,与之对应的就是盖在左下角的押角章。
还有盖在文字缝隙之中的骑缝章等等。
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用章习惯,有的时候,一些鉴赏家甚至可以通过作品钤印的风格,判断一幅作品的真伪。
当然。
这是题外话了。
此时此刻,田老已经把长卷绳带解开,然后轻手把长卷推开一点,恰好能够看见卷首的几行文字。
“咦!”
乍看之下。
田老感到十分意外。
“赤壁赋!”
刑老凑过来打量,也十分惊奇道:“巧了,又是一幅临摹仿品?”
“先看看。
看看再说。”
田老手指在字卷面上轻轻滑过,却是有几分惊讶之sè。
因为他发现字卷的载体是绢纸,十分古朴光润的绢纸。
“摆桌子。”
感觉字卷较长,刑老干脆招呼起来,让大家帮忙,把三四张桌子并在一起,然后用抹布把桌面擦干净了,再请田老铺开字卷,好让大家一同观赏。
田老欣然点头,感觉东西不一般,小心翼翼的放在桌面,才一点一点的铺展开来。
刹时之间,大家立即看到一幅墨sè淋漓,气魄纵横的大字长卷。
“后赤壁赋?”
有人眼尖,也发现在长卷的三分之一位置,看见了后赤壁赋的开头。
“前后赤壁赋?”
田老微微一怔,多多少少也有几分意外,不过很快就释然了。
毕竟他本身也曾经把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书写,更不用说有赵孟頫、祝允明、董其昌这些事例在前,可见二合一的情况也不是什么新鲜事。
同一时刻,有人赞道:“这字,写得挺好的呀。”
既然是书画协会,肯定有人研究书法,他们看了一眼,就觉得长卷字体布局疏密有致,墨迹浓淡相间,首先第一印象就很好。
接着再深入研究的时候,一些人顿时皱起了眉头。
不是觉得不好,而是……太好了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